YiaYiaO

唐老鸭有一个农场,咿啊咿啊噢


  • 首页

  • 标签

  • 分类

  • 归档

搬瓦工服务器常见的问题

发表于 2019-03-03 | 更新于 2019-05-02

  自己写这个博客,主要是记录一些事情,首先是把事情记录下来,然后再考虑把叙事讲清楚。这便是一篇重在记录的博客,在这里记录了一些使用搬瓦工服务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如果你恰好看到了这篇博客又遇到了相似的问题,希望能帮到你。

1. 我的搬瓦工被墙了!

  某一天,忽然发现,出于国家对我的保护,我的搬瓦工服务器没法访问了;然而因为我们国土很大,人很多,这种事情国家没法及时通知到我,而我又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,所以瞬间慌了神。不过我还是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器IP可能被墙了,于是我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,我从未发布过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的信息,也没用自己的服务器干过坏事,所以我的IP地址被墙,应该只是一场误会;经过反思,我放下了一百个心。下一次如果你的服务器也被墙了,也先反思反思,即使是国外服务器,也不意味着自己想干啥就能干啥。为了指导你进一步进行反思,这里我们再给出一个链接:为什么搬瓦工VPS主机IP容易封,帮助你进行更专业的反思。

  既然自己没有做过坏事,现在找回自己搬瓦工服务器!首先我们确认自己的服务器确实被墙了,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教程,写得很不错:怎样检查搬瓦工IP被墙,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两个专业的网站:站长工具和ping.pe对自己的IP地址进行ping操作。

  搬瓦工官网上也能检测自己的IP是不是被墙了,但是这个法子并不是很靠谱,可能会误报。搬瓦工确实是一款良心产品,允许你每10个星期免费更换一次IP,前提是你的IP地址确实被墙了。在官网上检测IP是否被墙和更换免费IP是同一个URL,点击“更换免费IP”直达,一个非常小清新的页面,不说你也知道该点哪:

  点击Test Main IP进行测试,如果测出你的IP被墙了,网页下方会出现一个更换IP地址的链接,点击可申请一个新的IP地址。这个网页的登录做得不太人性,需要输入“Server IP”和密码,而不是用户名和密码,可能是为了方便名下有多个服务器的土豪进行管理,但是敢问有几个人真的能记住自己的“Server IP”呢,反正我一直记不住。

2. 我的搬瓦工太慢了!

  一只都有这样的困扰,自己的搬瓦工服务器很慢,尤其是使用家里的移动宽带时,播放视频往往得用最低的清晰度,使用终端去连接经常需要重试好几次。通过搜索的尝试,总结了以下三个手段,可以提升搬瓦工服务器的访问速度,它们分别是BBR、FinalSpeed和net_speeder。

2.1 BBR

  管理搬瓦工服务器,在选择系统进行安装时,选择带后缀bbr的,安装完成之后,BBR应该就是默认开启的。你可能和我一样,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已经忘了自己的服务器是否在已经在安装系统了已经支持BBR了,所以建议在安装之前,先使用如下的命令检查一下。

1
lsmod | grep bbr

  返回值有tcp_bbr模块则说明BBR已经启动。

  如果检测到BBR没有启动,你则需要安装BBR,简而言之,使用BBR包含两部操作,升级Ubuntu内核,然后配置/etc/sysctl.conf系统文件。去谷歌搜索一下“Ubuntu安装BBR”,能搜出很多教程,在这里我介绍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,有牛人将BBR安装配置操作整理为了一份一键安装脚本,极大方便了BBR的安装,操作如下:

1
wget --no-check-certificate https://github.com/teddysun/across/raw/master/bbr.sh && chmod +x bbr.sh && ./bbr.sh

  详情参考:秋水逸冰的专业教程

2.2 net_speeder

  net_speeder采用了多倍发包的方式,用流量换速度,提升了搬瓦工服务器的访问效率。先给出一篇写得很不错的net_speeder安装教程:厘米天空 ,我操作的时候基本参考了厘米天空的这篇教程。

  net_speeder在Ubuntu上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进行一键编译:

1
2
3
wget --no-check-certificate 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tennfy/debian_netspeeder_tennfy/master/debian_netspeeder_tennfy.sh
chmod a+x debian_netspeeder_tennfy.sh
bash debian_netspeeder_tennfy.sh

  注意只是编译,而不是安装,上面的命令执行完成之后,会在当前路径下编译出一个net_speeder文件,建议将编译出来的文件放到/usr/local/bin/目录下,方便执行。

  • 启动net_speeder:
1
2
3
4
net_speeder eth0 "ip"
#这里的eth0需要替换为自己服务器的网卡名称,而"ip"千万别自作主张替换为了本机的IP地址;
#使用以下的命令则可以指定对某个端口进行加速
net_speeder eth0 "tcp src port 8388 or port 8389"
  • 关闭net_speeder:
1
2
#简单明了的系统命令
killall net_speeder

  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,添加开机启动,或者添加crontab定时任务,让net_speeder在固定的时间开启,在固定的时间关闭,请参考厘米天空的教程。

2.3 FinalSpeed

  写到这里还有一点激动,当FinalSpeed安装完成,可以明显感受到通过搬瓦工访问视频网站的速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。不同于BBR和net_speeder,FinalSpeed除了需要在服务器上启动服务之外,还需要在本地安装FinalSpeed客户端,这给FinalSpeed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,而在手机上使用FinalSpeed当前是不可能的。

  借鉴了别人的教程,首先还是要给出参考的:教程连接 。在服务器上安装FinalSpeed,也有一键式的命令:

  • 一键安装:
1
wget -N --no-check-certificate 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91yun/finalspeed/master/install_fs.sh && bash install_fs.sh
  • 一键卸载:
1
wget -N --no-check-certificate 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91yun/finalspeed/master/install_fs.sh && bash install_fs.sh uninstall
  • 操作命令:
1
2
3
4
5
6
7
8
#启动:
/etc/init.d/finalspeed start
#停止命令:
/etc/init.d/finalspeed stop
#查看状态:
/etc/init.d/finalspeed status
#查看日志:
tail -f /fs/server.log

  FinalSpeed依赖了Java,如果搬瓦工服务器上没有安装Java,FinalSpeed安装时会报错,Java的安装也很简单,先在自己的终端上敲一个java命令,然后按照报错提示安装相应的java版本就行了。上文提到的安装教程还有一个不足之处,我自测时,上文链接到的finalspeed_install1.0的客户端版本已经不可用了,给出finalspeed_install1.2客户端下载链接:finalspeed_install1.2.exe

  客户端的配置还是可以参考前面的教程,这里给出我配置完成之后的net_speeder客户端截图:

  物理宽带的下载速度和上传速度请按照自己实际的网速进行配置。配置完成之后,可以通过本地IP加本地端口的方式,访问服务器IP的加速端口。

  写在最后,当记录某项操作时,我希望自己能弄清楚背后的原理,无奈之BBR、FinalSpeed和net_speeder三者间,之后net_speeder比较容易理解,理解BBR和FinalSpeed都需要掌握相当的计算机网络知识,自己一时半会没法深入理解,所以先在这里立下一个Flag,后面再补上BBR和FinalSpeed的讲解。在此先感谢为我们创建了这些好用的工具的程序员。

Git学习笔记

发表于 2019-02-17 | 更新于 2019-03-03

之前

初识Git时,年二十,好算法,性傲娇,窃以为奇技淫巧,颇不屑之…

然后

当我参加了工作,有了一定的项目经验之后,才意识到了版本控制的重要性,不用我在这里罗列一二三点,请教一下身边前辈便知此言非虚,不用像我要等到工作后。虽然江湖上我厂程序员的形象一直比较土鳖,但是我厂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厂,流程上向来是一板一眼的,每一次提交代码的过程中,工具会进行自动化构建,构建成功方能提交,规范的流程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,对此我深有体会。
老部门使用的版本管理工具为SVN,编码环境为Windows,操作都是在图形化工具TortoiseSVN (小乌龟),上手很容易。Git在这几年越来越流行,而我学东西很慢,对于命令行流一直心向往之,各种命令记一个忘一个,几次有心想学会Git,都没有如愿。转到新部门之后,发现新部门的同事已经用Git很久了,很多前辈已经用的很娴熟了,有这样一个好的学习环境,我很开心,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这里,方便自己以后翻看,如果你恰好有缘看到了这篇博文,也希望能帮上你。

Hexo基本操作

发表于 2019-02-17 | 更新于 2019-03-17

  这篇博文的名字叫做Hexo的基本操作,可想而知我的博客是通过Hexo搭建起来的。博客托管在了Github Pages上,域名是在阿里云上购买的,为了方便记忆,你可以哼唱一首儿歌:“唐老鸭有一个农村,咦啊咦啊哦”。

  安装Hexo前,需要先安装Git和Node.js,在官网上有详细的指导,Hexo的安装请参见官网安装指导。如果希望更详细一些,每一步的截图都展示出来,推荐另外一篇博客:Lixint Blog,这是我见过的最详细的Hexo使用指导。我比较青睐在Ubuntu环境下进行Hexo的安装与使用,在Ubuntu的命令行模式下,无论是安装还是使用,都相比Windows环境更为高效;如果你手上只有Windows,那推荐你使用WSL;如果你只有Windows7,那我推荐你升级到Windows10。

  网上讲Hexo的博客很多,上一段中提到的Lixint Blog就写的很好;同时Hexo中文版官网写得也不错,很多操作查找起来很方便。本文的目的并不在指导你用会Hexo,而是对一些比较常用的操作进行了记录,起到一个入门和备忘的作用。文中记录的操作都经过了我的亲身实践,本博文持续更新。

一些基本的命令

  1. 几个和博文写作相关的操作:
命令 解释
hexo new 创建博文
hexo new draft 创建草稿,草稿不会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上,执行hexo s命令不加--draft也无法查看草稿
hexo publish [draft] 发布草稿,命令后,草稿变成正式的博文
hexo server --draft 启动hexo服务器,--draft表示预览草稿
  1. 几个和本地server相关的命令

  Hexo官网导航栏中的“服务器”,指的其实是“本地server”,我觉得这个翻译不太好,乍一看还以为是教你怎么把自己写好的博客部署到服务器上,其实它将的是启动本地server相关的操作,这里还是给出官网链接官网链接。基本的操作也就那么几个:

命令 解释
hexo server 启动服务器
hexo server -p 5000 启动服务器,同时指定端口号,默认为4000
hexo server -s 静态模式下启动,只处理public文件夹下的内存,需要先执行 hexo generate
hexo server -i 192.168.1.1 指定通过哪个IP可以访问,前提是你本地有那个IP地址
  1. 几个和博文部署相关的命令
命令 简写 解释
hexo generate hexo g 生成静态文件
hexo generate --deploy hexo g -d 文件生成后立即部署网站
hexo generate --watch hexo g -w 监视文件变动并立即重新生成静态HTML
hexo deploy hexo d 部署网站
hexo deploy --generate hexo d -g 部署网站,官网上说和hexo generate --deploy相同

  你看到上面的几行命令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,“hexo d”命令与“hexo g -d”、“hexo d -g”命令有什么区别,我自己实验后感觉是,没有区别!执行“hexo d”命令,从日志看Hexo就会先生成静态文件,与另外两条命令是一致的。从自己目前常用的Hexo操作来看,“hexo g”这个命令都显得很鸡肋。
  掌握“hexo s”命令,本地博文的任何修改都能实时更新并查看效果,“hexo g -w”和“hexo s -s”命令一起也有与“hexo s”命令一样的效果,却更加繁琐。而掌握“hexo d”一条命令,就能完成自己博文的上传,无需事先执行“hexo g”命令。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未知错误,可以再记一条“hexo clean”,在“hexo d”命令前执行。

一些常用的配置

三件作文的往事

发表于 2019-02-17 | 更新于 2019-03-03 | 分类于 Diary

  今天,我再次打开了自己博客。

  有三件事情影响过我的写作,关于三个老师。

  第一件事大概是在小学五年级,我的一篇作文获得了县小学生作文的三等奖,作文的内容大概已经记不清了,是一篇小孩写得比较“荒唐”的故事,一个小朋友救了一个豹子之类的事情,偶尔回想起来总感觉有点可笑,但是指导我的胡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得可笑,在她的指导下作文一遍遍修改,在教室和老师办公室之间跑来跑去的样子,这么多年过去,反而记得比作文内容还真切了。奖状隔了很久才下来,以至于奖状下来的时候,我已经忘记参赛的事情了,而这反而给那时的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惊喜。

  第二件事隔了些年,那时我已经上高一,教语文的王老师似乎很喜欢我的作文,第一次写作课,就在全班朗读了我写的作文。后来有一次作文课,她先让同学间互相打分写评语,然后再由她来打分;非常意外的她给了我一个比同学打分更高的分数,这可能真的是绝无仅有了,因为同学之间碍于情面,一般都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。那是一篇写秋菊的文章,现在很多人看到菊花这个词思想都邪恶了,而那时我想要表达的,是菊花旺盛的生命力,在秋日的乡下,一团团金黄的野菊花,一齐绽放时给我的一种震撼的美。可能表达得有些隐晦,同学没有理解,但是老师理解了,因而有了一种遇见知己得感觉。

  第三件事情也在高中,已经到了高三,换了一个语文老师,姓欧。我写了一篇作文,写家乡邻里之间隔阂的,以乡下人们开始修院墙展开,写到大家很难像之前那样屋门前摆个凳子一坐就开始聊天了。而这一次老师并没有给我高分,老师告诉我说,文章的立意不错,但是这样的文章在考场上很难拿高分,考官并没有时间和耐心看。欧老师是对的,在考场写作上,他更清楚高分作文的套路。只是本不太擅长写作的我,每每想起这第三件事情,就越发感觉自己不会写作了。

  而到现在,在写作这件事上,我始终没什么进步。

组装自己的台式机

发表于 2018-11-18 | 更新于 2019-03-17

  陪伴了我四年的台式机是我从58上淘回来二手货,配置还在10年的水平,显示器,主板、CPU、硬盘、显卡、电源甚至机箱都被我换过,唯一没变的是两根2G的内存条。这些配件都是一个个换的,最早换掉的是电源,被我折腾的时候烧掉了;然后是主板和CPU,因为电脑莫名其妙的挂死,怀疑主板有问题,所幸连着CPU也换了,换了之后真的就好了;然后折腾黑苹果换掉了硬盘;在后来觉得吵换掉了电源、机箱和CPU散热器;换掉显卡的时候好像是因为老显卡经常出现花屏的问题,竟然有点记不清了。

  它仿佛现实中的特修斯之船,零件被一个一个换下,在某一天它早已不再是它了。但正因为配件都是一个个被换掉的,并没有来一次更新换代的大升级,我偶尔看到它,还能想起刚把它从南京站那边拧回来的样子,这么说它还是之前那个旧电脑。

  它毕竟还是旧了,性能什么的显得有点落后,内存还是DDR2的,两块内存条一起只有4G,CPU还是老款的E8400。自己18年到了新的部门,想要学习一下AI相关的东西,可能还需要做训练,所以打算组装一个更好的。感谢朋友王诗峣的出谋划策,传授了一些知识,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,让我避免了一些失误,最后DIY出来的主机我非常满意。

  选得最多的是主板,之前没有关注过,真的选起来发现还是挺多的讲究,犹豫了一下还是想选一款Z390的主板,性能更强大一些,其实便宜一点的话还有B360可以选。在一款微星主板和一款华擎的主板之前选了比较久,最后华擎的主板已经下单了又退回了,因为发现主板和CPU一起买可以便宜好几百。最后入手的是技嘉的Z390 GAMING X和i7 8700,一起3899;如果分开买,一个盒装的CPU就得3000多。选主板还是有一些讲究,除了intel芯片的考虑,还要看主板上支持了哪些接口,支持RAID和多显卡也是加分项。主板到手后,还是有一点不太如意的地方,机箱前面板上除了USB2.0接口还有一个SD卡槽,对应了两条USB2.0的线,但是主板上只有一个USB2.0的接口给前面板,最后我只能舍弃了两个USB2.0的接口。

  内存条选了是两根芝奇的16G内存条,本来想买三星的,因为朋友推荐芝奇的内存,我想人家比我更懂,所以听从建议选了芝奇。内存条选择的时候,需要考虑以下频率,这两根内存的频率都是3000,更好的还有3200的,要更贵一些。

  选硬盘的时候闹了点笑话,自己对于各种硬盘的参数完全没有意识,差点抛弃了M.2接口而选了性能相对不太好的SATA盘。记录一下朋友给补的课,区分一下SATA协议和NVMe协议,SATA接口和M.2接口。SATA协议,现在主流的版本是3.0,理论极限速率是6Gbps,大约是600MB/s。SATA3.0的SSD现在性能几乎已经触顶,在550MB/s左右。NVMe协议,现在主流的,使用PCI-e 3.0 x4通道,理论上的最高速度是32GB/s。NVMe协议的SSD,现在低端的SSD读取速度也在1500MB/s,高端的如三星的970Pro,读取速度在3000+MB/s。NVMe 和NGFF,严格意义上来说,NGFF指的是M.2接口,NVMe指的是数据传输协议。但是大家喜欢用这两个名称区分两种M.2的SSD,喜欢用NGFF表示SATA协议的M.2的SSD,喜欢用NVMe表示PCI-e通道传输数据的M.2的SSD。主板上的M.2接口,一个接口同时实现了供电和数据,不用接线。有的M.2接口支持SATA和NVMe(PCI-e),有的不支持SATA,只支持NVMe(PCI-e)。所以我想要的,应该是选择M.2接口NVMe的硬盘,直接插到主板上的那种,而不是一块SATA的固态硬盘。最后选了三星 970 EVO 500G 。

  在显卡上多下了一些血本,选了一款Nvida 2070的显卡,RTX 2070 8GB GAMING OC,希望自己在学习机器学习时可以用的上。趁着双十一的优惠购齐了这些设备,花费在11000左右,是自己这些年除了房租之外的单笔最大的开销了,希望自己能够利用好这些设备吧。

  原来电脑上保留下来的,只剩下机箱和电源了,彻底和自己的老电脑说告别了。

我的Ubuntu操作系统配置

发表于 2017-12-17 | 更新于 2019-03-03

记录自己的Ubuntu踩坑历程。

从上大学算起,接触Ubuntu好多年了,一开始只是跟风,试图把Ubuntu配置得像Windows一样的美观强大,以此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。即便装好了,也就是打开Eclipse写写Java程序,或者用vim装模作样写写C,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,还连grep这样基础的Linux命令都敲不顺,真的是年轻,时间多瞎折腾。参加工作之后经常用到Suse服务器,渐渐熟悉了命令行的使用,为了平时在家练手,又把Ubuntu捡了起来,期间还搞了一段时间的黑苹果,经历太黑就不多说了,再用了一年多的Ubuntu,现在已经逐渐习惯打开电脑之后进Ubuntu系统了。

为什么用Ubuntu,这个问题在网上有点像哲学讨论了,对于我而言,首先是工作的影响,Linux的服务器比Windows用的更多,自己渐渐的也比较熟悉了命令行的操作,这个自不用说。然后Ubuntu在24存的显示器上看起来还真的不错啊,挺美观的,看来Ubuntu程序员也喜欢大屏,而且Ubuntu开机很快啊,我通常点睡眠而不是关机,这样启动不到5秒,这样下班回家听两首歌还是不错的;说到听歌,网易云音乐Ubuntu版真是良心之做,补齐了Ubuntu的空挡。最后是Ubuntu给我的感觉,每一个程序自己都熟悉,没有广告忽然冒出来,可以很容易的专注自己的事情,像一个从不多嘴的管家,在这个唠叨的世界,真的很享受这种感觉。不过这个不多嘴的老管家,有时候有点笨,需要你耐心的告诉他要做什么事情。

再说一下这个老管家,他的用户界面就是一坨屎,相比与苹果和Windows,他很丑,而且容易卡,不能要求他像苹果和Windows一样完美,允许和接纳不完美,这也是一种成熟。认识到了Ubuntu用户界面是一坨屎,就不要要求太多,不要乱改主题了,浪费时间,反正不好用。安装程序也是,满足了自己的要求,就一个都不要多装,永远都不求大而全,装一个多一个坑。我会告诉你我写这篇博客时嫌弃默认的中文输入法,为了安装了搜狗输入法耗费了三个小时吗,差点输入法都没了,想为什么费了我三个小时,就往下看吧。

再总结一下上一段,Ubuntu很丑很难用,”just use it, do not optimize it !”

你需要知道的Ubuntu小技巧

如果你刚刚接触Ubuntu,这里记录了一些Ubuntu的小技巧,可以帮助提升效率。

  1. Ubuntu的Launcher还是不错的,建议把自己常用的应用靠前放,记住它的顺序,这样你可以用“Super + 序号”来启动它,比如我就习惯用“Super+1”打开终端而不是“Ctrl+Alt+T”,因为我的Terminal在Launcher第一个啊。如果觉得Launcher在笔记本上小屏幕上太占空间,可以设置默认隐藏,将灵敏度拉到最低,这样它就不会自己弹出来了,如果想让它出来怎么办,按住Super键就可以啦。

  2. 如果真的想要成为Ubuntu用户,应该决心使用Terminal(Linux命令行)完成大部分系统工作,比如最简单的文件拷贝和软件安装,如果不确定这一点,建议就不要在Ubuntu上瞎折腾了,浪费时间。Ubuntu自带的Terminal程序有一些很有用的快捷键配置,比如新建标签页,标签页切换等,你可以配置成自己熟悉的快捷键。

  3. 关于Ubuntu的源,网上有很多帖子教怎么修改中国的源,比如阿里的源和163的源,一般是教你修改/etc/apt/sources.list文件,但是我不建议你这么做,最新的Ubuntu系统设置支持选择最快的源。为了安装必要的软件,经常会第三方的库,这时候我也建议用Ubuntu系统设置里面的Software & Updates进行管理。添加了第三方的库之后执行apt-get update可能很慢,可以在系统设置里面把它去勾选,你不需要每次更新它。你还可能遇到安装软件包失败,显示依赖了一个低版本的包,但是系统已经安装了高版本,这也是软件源的问题,自行谷歌修改。

  4. 关于操作系统语言的问题,作为一个程序员,最好习惯使用英语界面,如果对汉化有执念,Ubuntu还是让你改的,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汉化之后的Desktop(桌面)或者Download(下载)这些文件夹也显示为中文,给输入命令带来了一些麻烦。这时怎么办呢,其实也很简单,先把系统切回英语,再切回中文,系统自己会询问是否修改这几个文件夹的名称,你第一次选是,第二次选否,它就是英文的了。

Ubuntu安装Nemo文件管理器

Ubuntu有自己的文件管理器Nautilus,Nemo和Nautilus相差不大,安装Nemo显然违背了我们能不折腾就不折腾的原则,你大可以跳过本节。我为什么安装Nemo,两个主要原因,首先是Nautilus的图标,一个半开着的抽屉,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文件夹的认知,简单一点画个文件夹不好吗,Nemo的图标正是一个文件夹;其次是nautilus这个单词也太复杂了吧,在命令行里面敲起来难度太大,nemo则简单了很多。

这里我又提到了命令行,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命令行里面输入nemo,这时一个nemo窗口便弹了出来,你会发现不管你的当前路劲是什么,输入nemo命令后,打开的都是你的主文件夹。怎么样打开指定的文件夹呢?你想的没错,输入“nemo fileName”,就能在nemo中打开目标文件夹。讲到这里,会很自然地想到怎么打开当前路径,命令也很简单:nemo $(pwd),可以配置一个别名:

1
alias opendir="nemo $(pwd)"

将这一行命令添加到~/.bashrc文件中,你就可以通过opendir命令在nemo窗口中打开当前文件夹了。Nemo安装起来也非常的简单,几乎不用折腾,这也是我使用Nemo的原因之一。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:

1
sudo apt-get install nemo nemo-fileroller

安装完成后,你可以设置Nemo作为默认的文件管理器:

1
gsettings set org.gnome.desktop.background show-desktop-icons false

另外,如果你想使用Nemo图标,输入以下命令:

1
2
3
gsettings set org.nemo.desktop show-desktop-icons false
gsettings set org.gnome.desktop.background show-desktop-icons true
xdg-mime default nemo.desktop inode/directory application/x-gnome-saved-search

恢复原来的状态,使用下面的命令:

1
2
3
gsettings set org.gnome.desktop.background show-desktop-icons true
xdg-mime default nautilus.desktop inode/directory application/x-gnome-saved-search
sudo apt-get remove nemo*

给出原文链接

配置Vim编辑器

写在最后:不要为了学习C或者C++使用Ubuntu,不要为了学习Python使用Ubuntu,如果你需要在Ubuntu上学习什么,那只可能是Linux系统,

建设自己的Hexo主题

发表于 2017-05-30 | 更新于 2019-03-03

题记

即使失败了无数次,还是要相信成功会在下一次。
最近时常有一种被时间推着走的感觉,毕业不久就陷入了一种“新常态”下的生活,也时常会试着做一些改变,却感觉生活的陷阱总是无处不在。从前年开始准备留学,付出了不少努力,但是APS审核失败,即使三个月之后申请成功,入学也得等到明年九月了。是否应该放弃,心里是有些纠结的;但是否还需要继续努力,我相信这个答案是毫无疑问的,顶多就是换一个方向,从头再来而已。
“或许自己确实资质不够”,每次这么想,压力确实可以释怀一些;然而人生时很奇妙的,只要不断的努力,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,人在不断遭遇打击之后,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反而变淡了。我想一只狮子再追捕羚羊失败后,总不至于嫌弃自己跑得太慢,因为这种想法对它没有意义,就算他跑得和乌龟一样慢,下次遇到羚羊还得追,不是吗。奋斗可以实现更好的自己,最起码的便是改变人的自卑;一直在努力的人,inde内心大多比较积极。
不过也确实需要定一个小目标,找一点成功的感觉,比如写一个博客。作为一个程序员,用代码去实现一个东西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,对我而言,我想修改一个bug的乐趣不如实现一个功能,实现一个功能不如负责一套架构,负责一套架构又比不上将一个项目重头撸到尾。写一个Hexo主题是挺好的,它简单不复杂,当然要做好也有那么些难度,过程中又能学习一些前端的知识,思考一下设计什么的,而且的是写好了自己还能用,那就是乐趣无穷了。

第一版

写在2017年6月10日,周六,南京,雨。
昨天晚上,自己的博客V1.0版问世了,虽然看起来还很土,Home页和Article页的博文样式都不一致,菜单的下拉效果也没有实现。除了自己台式机的大屏(min-width: 1500px),计划的手机屏(max-width: 479px),Pad屏(min-width: 480px) and (max-width: 767px)还有笔记本屏(min-width: 768px) and (max-width: 1500px)都没有做到适配。
这个版本放到随便一个前端从业者的面前,多半都会被吐槽,这他妈也能叫V1.0版,V0.1版还差不多,随便找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能做到这水平。这我得认,想我大一大二的时候,也是资质聪慧的一个少年,刚上大学时连word都不会用,但是大一刚结束,我已经搞起了ACM,到大二时写个小网站什么的已经很麻溜了。但是到了后来,不知道时忙于爱情丢了智商,还是年纪大了脑袋僵化,从大三下学期开始,老实说自己没做什么事情。参加工作之后,忙着全世界出差体验生活,干脆把计算机看家本领也丢在一边了,所以自己的前端水平,应该也就是大二,可能还退步了些。
扯得远了,之所以动手写自己的主题,是因为自己对于博客的设计,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。

主旨

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在手机上阅读了,电脑除了电脑游戏之外,已经逐步丧失了其绝大部分的娱乐功能,”surf the internet”,之前大家在电脑上浏览网页的时代,已经成为过去了,随着PC冷却的还有博客,为什么我还在写自己的博客呢,都是因为爱啊。我喜欢阅读一些东西,也喜欢写一些东西,语言和文字,并部只是大家沟通的工具,人是一种娱乐的动物,语言和文字,也变成了我们娱乐的工具,于是才有了作家,有了诗人,有了那些风骚绝伦的诗词。阅读时一种娱乐,是最古老的娱乐方式之一,至今热度不减。我认为,看朋友圈不叫阅读,看头条更不叫,因为不够娱乐,没有享受到文字带来的乐趣,历史延绵不绝,文学笔法被不断的丰富,或情节激荡,或辞藻优美,如同川菜调料一样,辣椒胡椒豆瓣酱,蒜苗老姜老陈醋,加上最好的五花肉,这是主题,就变成了一锅香喷喷的回锅肉,哦不对,是一篇爽人的美文。我相信大家时需要这种娱乐的,为什么老是觉得浮躁啊,因为看书少了,就像吃饭没吃饱,老是觉得饿。
所以我要写博客,写大篇幅,做大餐。所以我的博客,首先应该以博文为中心,内容为中心,文字为中心,博客不是我张扬性格的工具,花哨的二次元的背景我不想要,顶部醒目菜单我也不想要,头像啥的可以没有,另外tag,category什么的,我觉得最好也隐藏起来,我这样的人容易精力不集中。

屏幕适配,响应式布局

start-nodejs

发表于 2017-05-17 | 更新于 2018-11-18

给自己立一个flag,要好好的学习一下javascript

Hexo 建站小记

发表于 2017-02-19 | 更新于 2018-11-18

这会是一系列博客,持续记录了自己的Hexo建站,主题优化过程。笔者时一个爱死磕的人,伪处女座,喜欢为了一点网页细节折腾到底,这常常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,不必计较,就当作一个爱好吧。索性将自己的建站之路记录下来,作一个“打怪升级”的小记。

什么样的博客样式感觉好看

写下这个标题,“样式”两个字斟酌了一下,没有说“主题”,尽管修改样式就是在编辑theme;也没有谈“设计”,我不是设计出生,谈到设计感觉逼格略高。决定亲民一点,就像女生谈漂亮衣服,聊什么样的款式好看,这里用“样式”这个词,我们像聊衣服,随便聊聊网页。一下所记,都是自己之前挑选主题和看别人博客时的一些粗糙想法,没有理论依据,等博客评论开放后望大家多多交流。

  1. 内容没有占到屏幕一半的网页不怎么好看,有些博客内容只有一张A4纸宽,处在屏幕正中,每次看到这样的博客,我有一种想要缩小浏览器窗口使之适应内容的冲动,所以应该不怎么好看。[2017年2月19日]
  2. 会弹出广告的博客肯定不好看,所以我没有选择新浪博客和CSDN的原因,所以网页上有悬浮框也不怎么好看,给人一种想点它的冲动。[2017年2月19日]
  3. 边框怎么处理都觉得不是很好看,边框和分割线给我一种上世纪的感觉,减少边框,减少分割线,用明暗阴影做分割。[2017年2月26日]

主题优化记

其实Hexo默认的landscape主题就挺不错的,不过本着一贯的折腾精神,自然不满足于默认的东西,而且自己不是很喜欢landscape类似的主题风格。landscape顶部有一块很大的区域,用于展示标题和主要菜单,背景往往是纯色或者图片;感觉这种风格首先有点浪费空间,那么大一块区域,只展示标题和副标题等很少的内容,其次背景放纯色有点单调,放图片又有点耗流量,而且菜单基本上都只展示一级,不然子菜单下拉下来影响体验。

第一个选中的主题是Light。
后来选的主题是Chan。

1. 优化CodeBlock代码块

Chan主题的代码块上下有两条明显的边框,个人观点,边框是不好看的,所以我要把它修改掉。

—- 先写到这里

A Glimpse of Hexo

发表于 2017-02-18 | 更新于 2018-11-18

  我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。之前尝试过Wordpress建站,坚持了一段时间,后来的感觉是Wordpress有点复杂,最不习惯的就是它自带的富文本编辑器,时常花费许多时间调整页面布局,效果却不理想,好不容易调整到马马虎虎,发布上去却发现怎么两篇文章字体格式迥然不同。博客本来是记录内容的,我却为格式耗费了很多时间;再加上想要学习PHP的计划一再打断,自己又无法修改模板中不合心意的地方,慢慢的就放弃了。

  后来一想,如果能够有一种方法,将markdown文件书写的文本直接发布到博客上,就不会存在格式不一致的问题了,不知道Wordpress有没有这样的插件,因为很久不写博客,也没有费心去google一下。前一阵子阿里云邮件提醒购买的域名快到期了,想到当时挑选域名时耗费的心思,不想就此抛弃,于是又续了三年。然后想到自己域名都买了,不搞个博客实在浪费,再加上感觉自己工作之后,已经没有学生时代过目难忘的记忆力,一些东西自己不做梳理,不做记录,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,如果浑浑噩噩过完这风华正茂的几年,真的是太可惜了。

  所以,我决定继续写博客。之前申请的国外免费空间已经找不回来了,我也不想再重温Wordpress的建站经历,所以一开始想随便找一个博客算了,像新浪或者博客园这样的,简简单单,不用纠结。但是想到自己平时看博客时,右下角总有些讨厌的广告,想到以后自己的博客也会变成这样,心里有些不情愿。就在网上闲逛时,不经意发现了GitHub Pages这个好东西,只需要简单上传写静态页面,便可以生成博客,简简单单,很和自己的性子。即使是每一个页面都需要自己编辑,也好过自己的博客页面上满是广告,而GitHub Pages还支持了Jekyll这样的框架,不需要在写博客时关注html,何乐而不为呢。

  “GitHub Pages”,决定就是你了。GitHub Pages用起来很简单,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个Hello World页面,绑定上自己的域名,自家的博客店,也算是重新开业了。然后开始看Jekyll,这是一个基于Ruby的框架,呵呵,但愿我不用学一遍Ruby。网上学习Jekyll 的同时,看到很多人已经切换到了Hexo,据说支持的主题更多,切换主题的管理插件更容易,渲染的速度也更快。于是顺手打开了Hexo的主页,发现安装部署起来都很简单,既然如此简单,自己何不试一下呢。一试发现果然很简单,配置上基本没有什么困难,遇到的唯一阻碍是deploy之前,github页面上需要添加本机的签名,对于熟悉Git的人,这根本不是问题。

  不得不说,刚刚一部署,Hexo就让我眼前一亮,从页面上看的确简介大方,编写文章,上传博客都非常方便,而且有了GutHub进行管理,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博文丢失了。趁热打铁,我将自己的在Ubuntu上配置Vim的经历,写成了一封英文博客上传了上去。用Hexo写的博客,简单大方,也很适合在手机屏幕上阅读,第一篇博客完成!满满的成就感。

  我会一直将写博客的习惯保持下去,记录日常生活,也记录点滴收获,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热情。

GitHub地址: 点我传送

123
Leon

Leon

君子励锋芒之剑
隐而不发
21 日志
6 分类
4 标签
GitHub E-Mail
© 2019 Leon
由 Hexo 强力驱动 v3.9.0
|
主题 – NexT.Mist v7.0.1